目前分類:about Tibet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拉開幕帘
光束照進縈繞的酥油燈台
成就了燭光的舞蹈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
白色的雲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拉薩河,雅魯藏布江支流。藏語稱〞吉曲〞,意為福祉河。發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裡彭措拉孔馬溝。流經那曲、當雄、林周、墨竹工卡、達孜、城關、堆龍德慶,至曲水縣,是雅魯藏布江中游一條較大的支流,全長495公里拉薩河在林周縣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縣河谷變寬闊,,開始有河心漫灘出現。拉薩河和許多河流不同,屬于季節性河流,在枯水季節,部分河灘就會裸露出來。在夏季,拉薩河水也較涼,有些去西藏的背包客會在夏季聚集游拉薩河,個人建議還是不要冒然行事。看似平緩的江面暗藏殺機。水溫低水並且下地形複雜導致水流複雜。2006年,一群騎單車進藏的朋友因為集合在拉薩河游泳,一個隊員永遠葬身在了拉薩河。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4 Thu 2007 01:38
  • 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苯教作品。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絹、纸或羊皮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則西藏的神話說到,〞綠松石有自己的世系。綠松石的父親是綠松石王唐普,母親是玉郭。綠松石曾參加過一場戰爭:遠古時代,天和地發生了戰爭,鐵和銅也發生了戰爭,岩石在天空翻飛,藍松石岩也在天空飛旋,湖水翻轉。經過戰爭之後,神綠松石與天結成了盟友。在七層天綠松石之間也發生了戰爭,最後〞神〞綠松石戰勝了〞念綠松石取得了勝利〞......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崗仁波齊峰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般人印象中,西藏人都是信藏傳佛教,但雲南的梅裡雪山往西藏的芒康的路上,茶馬古道必經之路進入西藏第一站的〞鹽井〞,村裡少見了藏傳佛教的白塔,村民的胸前也不掛帶佛珠,裝扮樸實。海拔6740公尺的梅裡雪山卡瓦格博峰,是藏傳佛教朝拜的神山聖地。但在群山懷抱的凹地海拔低約2500公尺的小村落鹽井,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瀾滄江兩岸井裡的鹵鹽水,為鹽井的鹽田提供了大量的鹽巴,使這裡出現了家家戶戶屋頂鋪了一層白雪似的晒鹽奇觀。鹽井也以自古生產井鹽而聞名遐邇。除了鹽以外,更罕有的要數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也座落在此。 
早在1847年,法國傳教士羅勒拿第一次裝扮成商販進入藏東芒康、昌都地區傳教被當地官員押回四川。1850年,羅勒拿再次和瀟法日改道雲南,沿金沙江中轉麗江到達中甸,喬裝成商人的羅勒拿住進了松讚林寺,贏得了洛主活佛的信任,並以一架望遠鏡為交換條件,向洛主活佛學習了藏語。然後從離鹽井頗近的雲南維西藏區進入察瓦博木噶,在此建立了天主教第一個傳教點,並招到收到極少的信徒。后三次從察瓦博木噶出發,經瀾滄江與怒江間的察瓦崗諸地由南向北地來到芒康、昌都等,那是許多探險家和傳教士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清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對傳教士的入藏有所警醒並強烈抵製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1865910月,察瓦博木噶、門孔等地發動反天主教運動,使法國傳教士被迫離開其經營了十幾年的察瓦博木噶傳教點,來到今日的鹽井。他們在鹽井傳教,發展教徒,購買地盤,修築教堂,並開辦醫院和學校。此后的許多年,反洋教運動從來都沒有停息,歷史上的“巴匪滋事”、“川匪滋事”都是當時巴塘、鹽井的反洋教運動。上世紀40年代,上鹽井天主教與剛達寺之間發生了最後一次衝突。當時任該教堂神父的杜仲賢被剛達寺僧人強行驅逐出教堂后被僧人殺死,其遺體被天主教徒埋葬于上鹽井舊墓地,教堂也被剛達寺佔領,教徒被勒令改教換名。自那時候起,外國傳教士在鹽井的傳教歷史宣告結束。可是鹽井的一些天主教徒卻難以改變其內心的信仰,默默地虔信著天主教。1951年,他們向昌都人民解放委員會(簡稱解委會)提出自己的要求,經由解委會調解,教堂再次成為天主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我們路經此地就索性泊車,參觀這座在佛地西藏的唯一教堂。接待我們的一個教徒說神父到其他村莊出訪了。她介紹說,目前鹽井鄉的天主教徒單上鹽井村就有80%的村民(近600人)信奉天主教,當地的天主教徒與藏傳佛教徒也能融洽相處,有些家庭甚至既有藏傳佛教徒又有天主教徒。會眾都是附近的村民,每個禮拜日來崇拜聚會的人很多,聖經也是藏文版的,有時候有200來人,不過今天不是禮拜日,顯得格外的清靜。  
鹽井天主教堂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鹽井民辦小學佔用。從1986年開始在原有的基牆上重新修築。雲南德欽茨中教堂的神父每年一次到鹽井教堂為教徒講道,主持較大規模的彌撒。1992年,21歲的上鹽井村的魯仁弟被送往北京中國天主教神學院學習,1996年在西安天主教教堂晉升為神父后,回到上鹽井教堂,任該教堂的第一位藏族神父至今。2005年底最近重新維修的教堂兼具漢藏建築風格,並保留了部分西洋風格。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年藏歷七月初一到初五,新歷8月23是道統的雪頓節。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
正是在這些忙碌的節日,我們遊蕩在拉薩,幸運花了和西藏人同樣票價3元的門票(遊客價60元RMB),也去羅布林卡湊熱鬧去。
盛節來臨,羅布林卡以及周遭的樹林裡,湧現出一座座色彩鮮豔的帳篷,人們齊聚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  “雪”,意為“酸奶”;“頓”,意為“奉獻”。雪頓節是奉獻酸奶的節日。
  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夏天草木滋長,虫鳥孵生,田野、園林、大路小路邊都有活生生的昆蟲在蠕動,稍不留心便造成一條生命的死亡,那罪孽是萬劫不複的。因此,每年藏歷六月十五到七月三十日,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成天待在寺院,吃的喝的都不那么充裕,他們的施主和信徒很是過意不去,正好這時牧草青綠,奶牛長膘,牛奶豐富了,製成酸奶,既潔淨,又營養,孝敬喇嘛活佛,最好不過。11世紀中期、藏傳佛教后宏期沮師阿底峽,從印度到西藏傳播佛教,晚年定居拉薩西南二十公里的聶當平野。他很愛吃酸奶,夏日安居期間,百姓們給他送來酸奶,他非常高興,並且作了這樣的加持︰凡獻酸奶的人家,牲畜將不得傳染病,不走失,野獸也不吃。阿底峽的話在群眾中傳開,獻酸奶的人更力”踴躍,因為這樣的活動不但有宗教價值,還有經濟價值。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夜,在我雜亂的臨時住處〞島〞,一堆裝CD的紙箱裡面,翻出了《度母化聲》,這是我2004年去西藏的時候選購的,特別為送給一位台灣的朋友。找這張專輯的時候,西藏的朋友表現出驚訝的表情,他說,現在的西藏人都不聽這種原聲音樂了,你還費心尋找......的確,在目前的西藏,年輕人都被搖滾和快節奏的印度音樂充斥吸引。

西藏音樂,我們既定的印象就是草原上高亢的吆喝,而葛莎雀吉,讓你從不同的聲度更加去了解西藏。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 Mar 14 Wed 2007 19:10
  • 藏戲

藏戲藏語被稱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簡稱“拉姆”(即仙女)。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繫在一起。其實,這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珈部)學說中的瑜珈部、無上瑜珈部裡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謝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以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譯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引自西藏民院編寫的《藏族文學史》)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經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升,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她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只是其中一段的繞山環形路,全長約60公里。當地的建商和政府「挂鉤」,按工時算費,為了延長工時,不惜擴灣道。司機們到此段都會情緒不好,並路兩旁挖成深壕,想超捷徑都不可能。繞到真的很頭暈。只能丟下一句「最白痴的路」。第二張的遙望喜瑪拉雅的「聖母峰」雪山群。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原始信仰苯教的藏民,經由透徹靈魂的照耀,在知天達命、樂觀外向的表情下,還隱忍來自佛教的空、虛、無。那是廣大而散漫的無我的,無他的,無意的,無向的,無為的,無所謂的,無所用心的,無所想見的,無所事事的,無可如何的無可無不可。對于人生,對于靈魂,自生命本源處發出的無奈,前世的認命,來世的盼望,都化為。。。。。。「唵嘛呢叭咪吽」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西藏多神的自然崇拜中,占有空間最廣、影響面也最廣的是對于神山圣湖的朝拜活動。在每一路口、山口的珚竷觝堆上拋一顆石子,挂上布風馬。護佑出行平安。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山到寺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滄的古堡,歷經繁華和沒落,如今整個痛苦與激情,都如歲月的皺紋烙印在喜馬拉雅北脊「阿里高原」的赤山黃沙之中。

katchk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